陀飞轮是钟表大师宝玑发明的一种调速装置。法文Tourbillon有“漩涡”之意,陀飞轮是音译与意译相结合。宝玑发明陀飞轮,是为了校正地心引力造成的机件误差。
机械式时计之所以能按一定的节奏循规蹈矩地走时,全靠擒纵装置的精确控制。如果擒纵调整机构本身的动作不准确,时计便随之失准。造成擒纵装置动 作不准确的罪魁祸首是地心引力。调速装置中的摆轮是利用游丝的弹性来完成摆轮运动的。由于游丝总是以一定方向卷动,所以时计的放置位置姿势(上下左右的位 置)变化时,这一部分所受到的重力作用也会使轴承的摩擦力发生变化。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称为“位置差”的精度误差。例如,将手表放置在平面上,就和戴在手腕 上经常摆动时不同,产生了或快或慢的差异。
17世纪末,人们对钟表精度的要求显著提高,再无法容忍这样的“位置差”。于是,宝玑便挖空心思,寻求解决的绝招。他想:擒纵装置之所以受重力 的影响,是因为它的机件处于固定的运动状态,如果使这一部分的位置不断地改变,方位不同会导致绝大多数情形下抵消重力的作用。根据这一构思,宝玑想出了一 个巧夺天工的办法。他把这个擒纵调速系统安装在一个框架(Carriage)中。这框架以一定的速度不断地打转。当摆轮在某一位置受到某一方向的重力影响 时,到另一位置将会受到另一方向的重力影响,框架不断地转动,摆轮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从而接受各种方向的影响;换言之,在宏观上,各种方向的影响将相互抵 消,等于没有影响。
因此,陀飞轮(tourbillon)最大特色在于不受地心引力影响,可长保表机行走之精准度。它的擒纵系统除具备一般机械表中擒纵调速器的所有功能外,还会围绕着一个轴心,不停的作360度旋转,藉此不断调校系统的位置,令不同方位受地心吸力导致的走时误差得到补偿。
陀飞轮是由瑞士钟表师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在1801年发明,由旋转框架和固定支架为主要组件。此类表,历史上被称为“表中之王”,是表机中最精密的擒纵系统。从发明至今,接近200多年的钟表发展史中仅有欧、美钟表大师能掌握这门技术。此类手表往往由十万至数十万港元不等。能否制造陀飞轮是区别表厂等级、层次和衡量个人技术水平的标志。目前只有瑞士及德国几家顶级表厂能生产极小量这种手表。中国香港的矫大羽先生乃首位掌握此技术的中国人。 除其实用价值外,此表更是钟表中的艺术品。(一个1900年左右制造的陀飞轮袋表,曾拍买超过1000万港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