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的发展历史见证了钟表的发展历程,9月9日在世博会浦西园区瑞士城市馆举办的“瑞士钟表艺术”展览会也通过上海世博会的平台,让人们重温瑞士钟表的发展历史。
如果不是9月9日在世博会浦西园区瑞士城市馆举办的“瑞士钟表艺术”展览会,我们或许会遗忘了世博会与钟表的紧密关系。事实上,从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开始,钟表就是世博会中主要的展品之一,许多钟表制造厂家都热衷于这个平台,向世人展示当时最新的钟表技术,而获得奖项的钟表品牌更珍视其殊荣,并且成为品牌发展历史当中浓墨重彩的篇章。世博会的发展历史见证了钟表的发展历程,而此次“瑞士钟表艺术”展览会也通过上海世博会的平台,让人们重温瑞士钟表的发展历史。
勾勒历史的脉络
展览展出了40多个表款,分为历史表款和当代表款两大部分,其中的历史表款横跨了17世纪~20世纪,通过400年中钟表的实物展示,为观众呈现了瑞士表从追求外表装饰到追求精确性的过程、从开发本土市场到拓展中国海外市场的过程、从怀表转换为手表的过程,这些历史的进程虽然是通过单个的表款来体现的,但最终所呈现的确是瑞士制表业从工场(fabrique)到工厂(manufacture)再到工业(industry)的文化面貌,其中包含了物质的传统,也积淀了艺术的精神。
装饰性、艺术性、复杂性、实用性一直与瑞士表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这四个属性也在展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比如约1680年日内瓦制造的鸽形吊坠表,鸽子的腹部装有表盘及指针和机芯,设计与装饰之巧妙,让无心者根本发现不了其中的玄机,而这正是瑞士表起始的形态。18世纪后半期,日内瓦珐琅艺术达到了高峰,这门手工艺术与制表的结合,使后人看到了时间的艺术品。19世纪的瑞士表已然附加了多种复杂功能,三问报时、万年历这些功能也成就了瑞士表在技术方面的霸主地位。进入20世纪,便利实用的手表走入了人们的生活,瑞士各大表厂也进入了新的手表时代。
中国人喜爱瑞士表
作为艺术化的商品,中国人是很早接触钟表并且喜爱瑞士表的群体,早在1601年钟表就通过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入明朝万历的宫廷,距今已有410年的历史了。而喜爱钟表的中国皇帝当数“十全老人”乾隆,在2009年出版的《中国与钟表》一书中对此段历史有详尽的描述。由此也引出了瑞士人为中国人造表的一段佳话,并且形成了“中国表”的传奇故事。
19世纪前半期,来自瑞士Fleurier地区的制表商以中国市场为目标,生产了大量的与众不同的表款,这些产品成对地出售,并且采用大三针的设计,机芯也经过手工雕刻与修饰,极具欣赏性和视觉冲击力,有些表盘则采用中文作为时间的刻度,没有人会怀疑这不是为中国人制造的表款,因此也见证了中国与瑞士制表业最紧密的一段史实。展品中一对“中国表”便是最好的例子,在一个红色的表盒中对表分列摆放,不仅呼应了中国人好事成双的文化心理,也反映了瑞士表开拓中国市场的良苦用心。
3C价值诠释高级钟表
作为此次展览会的主办方瑞士高级制表基金会,其理事长Fabienne Lupo女士也来到了展会,与中国的表迷面对面交流,而基金会品牌会员中的14个高级钟表品牌也展示了最新的手表款式。实际上,Haute Horlogerie(高级钟表)是一个专有的名词,通过此次展览会也可以使中国的消费者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解读钟表,尤其是高级钟表的内涵与价值。其价值可以归纳成3C——功能(Complication)、工艺(Craftsmanship)和文化(Culture)。
在展览现场播出的两部视频中,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演绎了手表的11种功能,以及制表业中的11种角色,从精密技术和手工艺术两个层面去理解高级钟表为什么不同于普通钟表。即使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人们也已经意识到这种文化遗产的可贵性,因此于1886年促使日内瓦优质印记及其规定的诞生,作为保护日内瓦优质钟表的认证,这个内容也成为本次展览会的一部分。钟表文化,作为高级钟表的核心,无论是品牌文化还是产品文化,都积淀于丰厚的瑞士表制造传统的土壤中,因而使“Haute Horlogerie”这个标签更加具有迷人的魅力。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