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玩具企业遇到困境。
人民币升值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是一场不知会持续多久、但绝对不能忽视的冲击。对无数类似的出口依赖型企业而言,汇率如何波动,企业、政府又该如何应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个大问题。
37岁的林福友正在和大洋彼岸的客户打一场拉锯战。
这个只雇用了30名工人的深圳小钟表厂老板,今年8月,获得了开厂一年多来最大的一笔订单——2万美金,如今他却希望把交货的时间尽量推迟,直到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回落到他所能接受的水平,否则他将无利可图——尽管各种信息都预示,汇率回落似乎不大可能。
“他们不同意重新谈价格,我就只有死扛着。”这是只有初中文化的林福友第一次如此重视汇率问题。
与此同时,他的一些财大气粗的同行们,则在协会的安排下,接受如何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培训,“今年已经上了好几次课了。”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秘书长朱舜华说。
服装、纺织、玩具、机电设备等出口主导型企业原本微薄的利润,亦在受到不断挤压。新金融记者对上述相关企业及行业协会的调查显示,人民币升值对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是一场不知会持续多久、但绝对不能忽视的冲击。
汇率冲击企业生产
“最近我们同行见面,谈的最多的就是汇率。”10月27日,成众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泰在电话里告诉新金融记者。
位于东莞的成众电子,是一家中等规模的通讯设备生产商,近70%的产品销往美国。
这家企业经历了上一轮的人民币升值,那时候“用工荒”还没显现,各种成本压力也没这么大。真正的冲击,是2009年金融危机最汹涌的时候,订单一下子减少一半,大家为了抢单,拼命压价,但利润仍能保持在4%左右。余泰介绍,目前的订单已经恢复到2007年同期水平,但是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挤压到不足2%,“如果人民币再升,估计要赔本做买卖了。”
10年前包机参加广交会而一举成名的业界巨头鑫洋电器,亦感到了煎熬,“利润下降非常明显,现在所能做的一些措施都很被动,除非是调整出口退税率,否则没法彻底扭转。”鑫洋董事长徐佳军说。
鑫洋并非孤例,中国机电协会在今年2月完成的一次调研显示,占据全国出口近6成份额的机电行业,平均利润为2%-3%。“汇率持续升值,很可能导致行业洗牌,一些小企业将关门大吉。”深圳市机电协会一名负责人感到忧虑。
汇率阴影同样笼罩着制鞋业。今年3月,商务部调研团南下东莞,首先考察的便是一家大型鞋企。外界普遍猜测,这次调研的重点,正是出口主导型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承受力。
这个城市有近5万家加工制造型企业,今年5月份公布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他们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仅有2.49%。东莞市外经局的资料显示,其中五分之四的企业,利润不超过5%,这意味着,对80%的出口型企业而言,汇率波动将是巨大冲击。
对纺织行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则是雪上加霜。
另一波冲击,来自不断刷新接近10年来最高纪录的棉花价格,期货指数显示,一吨标准棉的价格,从去年10月至今,上涨了1.5倍。
双重打击,让行业平均利润在3%-5%的纺织企业直呼“日子难过”,业界呼唤已久的棉花进口配额亦迟迟未能开放。“我现在每天都盯着两条线,一条是棉价指数,另一条是汇率指数。”东莞一家纺织公司的业务经理项华笑言,“看哪条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稻草。”
眼镜、陶瓷、打火机等日用品行业亦值得关注。东莞市中小企业协会一名工作人员提醒,这些行业的利润更微薄,附加值更低,抗风险能力更弱,“我知道有几家企业已经开始减产。”
如何应对成为关键
在新金融记者的走访中,也有企业表示,人民币升值“对我们并没有太大压力。”其中之一是俗称“两头在外”的一类加工贸易型企业。“比如我们的一些会员企业,按美元结算进口原材料,再卖到美国去,一进一出,汇率风险就对冲掉了,也有用欧元结算力图彻底避开美元‘雷区’。”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秘书长朱舜华说。
包揽了全球近一半钟表产量的深圳市钟表行业,传出了另一个好消息。“今年5月在香港举行的一次展销会上,我们的企业提价基本很顺利,之前协会也组织过一系列关于如何应对汇率风险的培训,大部分企业早早准备。”朱舜华认为,尽管深圳钟表行业普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但此次人民币升值,除了一些小企业,基本不会受到太大冲击。
另一类则是附加值高、产品同质性低的高端产品。广东一家自行车厂,生产一种价格超过一千美元的竞赛、娱乐用车,产品全部出口欧美市场,“我们的利润在30%以上,几个点的汇率波动基本没影响。”业务经理钟骞说。
在“汇率生死劫”的惊扰声中,亦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三星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马兹晖认为,影响贸易平衡的因素很多,汇率只是其中之一,其影响不该过高估计。而中国现行的一篮子货币政策,亦减轻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压力,“这轮升值不会导致出口全面受压的悲剧。”他断言。
鑫洋电器董事长徐佳军亦提出类似观点,“对我们而言,人力成本上涨、限电的影响更大。”朱舜华则认为,人民币温和升值,对钟表行业不一定是坏事,“优胜劣汰,有倒逼产业升级的意义。”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深圳市政协委员,对沿海经济有长期的观察。他的另一个观点是,订单有增无减,说明基本的市场需求是稳定的,而且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短期内难以被替代,“从这一点来说,也不必过于忧虑。”
经历上一轮货币升值的朱舜华引用了一组媒体报道过的数据,2005年到2008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约18%,兑美元则升值了16%,但在这两年间,中国的年度出口增速达到了23%,超过进口增速19%。
但余泰的忧虑显然更直接也更强烈,简单的换算中,今年9月至今人民币对美元超过1.3%的升值,两个月内,已经让他所在企业的利润减少接近3万美元,这家偌大的工厂有五分之一的生产线已经暂停。对无数类似的出口依赖型企业而言,汇率如何波动,企业、政府又该如何应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个大问题。
(新金融记者 袁树勋 广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