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西铁城来说,这笔经济损失不算特别大,主要还是担心会影响部分型号的供给。” ]
昨日,西铁城深圳代工厂仍然在停工,部分工人继续围堵厂门,等待西铁城最终的处理结果。
这一被视为西铁城“老字号”的工厂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黄埔第二工业村,名叫冠星精密表链加工厂。该工厂负责人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冠星年均销售额约1亿元,属于西铁城在中国内地的最大表链加工厂,若工人继续停工,未来可能会影响西铁城部分型号产品的供给。
薪酬改革成导火线
“我们从17号开始停工。”冠星化学部一员工告诉本报,当时,公司讨论将打磨部的薪酬方式从“计件制”改为“计时制”,涉及员工约200人,但此举会大幅降低工人收入,因此打磨部联合其他部门的员工集体停工至今。
除了薪酬“改制”外,工人们给出的停工理由还包括:从2005年至2010年10月底止,工厂每天分早中晚三个时段,将工时延长40分钟,但工厂方认为这些时间工人用来喝水、上厕所,不能算做上班时间,并拒绝将这给工人计算工资或加班费。针对这些问题,记者联系日本西铁城控股总部,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正式回复。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劳动部门负责人告诉本报,经当地政府部门多次协调,厂方对员工诉求作出答复并同意支付部分费用,但是在涉及40分钟“休息时间”是否计入工作时间,双方仍未能达成协议。
关于更改计酬方式,此前西铁城曾向媒体解释,工厂其他部门均已实行计时制,只有打磨部门是计件制,此次调整,正是为了让打磨部与其他部门保持一致。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西铁城打的是节约成本的算盘。一钟表行业人士分析,若实施计时制,工厂可随时控制同样时间段的产品数量,但不用再支付过高的费用,以降低人工成本。上述业内人士还认为,钟表加工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加上物价、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
冠星一打磨部工人透露,打磨部的工作就是待表带出模后,对其进行抛光、打磨,实行计件制时,工资每月约为2300~2800元,但若跟其他部门一样实施计时制,每月工资不会超过2000元。
或影响部分型号供给
停工事件可能会影响西铁城部分产品的供给。
公开资料显示,冠星是西铁城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加工厂之一,属于香港冠星精密有限公司,1983年开始在深圳设厂,从事金属表带加工生产。
“我们所有产品都直供给西铁城。”该工厂上述负责人告诉本报,日前该厂主要生产表带和指针,其中高端表带每月约5000~6000对,普通表带约3万多对,而表针每月约500万套。工人停工后,工厂每天至少损失30万元,工厂将此前接到的订单正转移到东莞工厂。
“对于西铁城来说,这笔经济损失不算特别大,主要还是担心会影响部分型号的供给。”上述业内人士认为,西铁城的各个生产基地大都是生产某一型号的某个部件,再跟其他工厂组合成成品后,供应全球。假如停工事件未及时解决,可能会影响到西铁城部分型号的供应。
“停工事件还可能让西铁城的品牌受损,不利于其目前正在全面开拓的中国市场计划。”上述业内人士告诉本报,从2009年以来,中国钟表市场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其中外资品牌的增速更快。西铁城为避开与瑞士机械表的竞争,在中国市场主推光动能电波表,这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效果很明显,目前西铁城每月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过10万只。
据西铁城2010~2011财年年报,西铁城目前四成产品由日本之外的地区生产,中国是其主要生产地区。而记者了解到,随着珠三角劳动力成本上涨,西铁城早已开始将生产工厂向内地转移。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停工事件:西铁城妥协停工缘由
刚刚完成新一季新品发布,西铁城手表危机显现。一场席卷全厂的停工事件导致该公司深圳配件厂停产一星期。
10月25日,深圳宝安区沙井街道黄埔第二工业区,冠星精密表链厂工人罢工已经一星期,日本西铁城控股(Citizen Holdings)公司发言人Yukio Yamada周二表示,在劳资双方进行谈判后,厂方做出一定妥协,暂缓计时制的实施,该工厂停工活动逐渐停止。但截至周一晚,仍有120至150人停工。
冠星精密表链厂是西铁城配件代工厂,此次工人停工缘由是公司欲将“计件制”改为“计时制”。
据业内人士透露,深圳聚集了全球钟表行业超过50%的制造能力,但基本上都是低端零配件的生产环节,产品附加值相当低,大多数工人以计件计酬方式,通过提高劳动量和产能来提高收入,计件改为计时计酬,其实就是变相控制产能,降低工人收入。”
“计酬方式的变更只是罢工的导火索,长期的低收入和日系企业严厉的管理制度是导致员工不满的根本缘由。”该知情人士说。
停工起源
“冠星精密表链厂转换薪酬体制有便于管理的因素,但也可能有控制产能的因素。”
10月16日,冠星精密表链厂召集包括表带(打磨)部在内的员工,开会讨论该部员工工资由“计件制改为计时制”事宜。10月17日,该部门员工开始罢工,此后,开始向其他部门蔓延。
据西铁城控股总公司发言人透露,参与停工总人数接近1200人。这是继去年日本本田华南生产基地罢工事件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日系企业停工事件。
对计酬方式转变的抵抗源于对计时方式的不满。据新华社报道,有冠星精密表链厂员工反映,2005年开始,厂方以“上厕所、喝水”等为由,每日克扣员工工时40分钟休息时间,这40分钟不算工资也不给加班费,且工厂没有足额缴纳工人住房公积金和养老保险。
17日上午停工后,该厂员工提出了“支付被克扣的加班工资”等5项诉求。经当地政府部门多次调处,厂方对员工诉求作出答复并同意支付部分费用。但是在涉及40分钟“休息时间”是否计入工作时间,双方仍未能达成协议。
日本西铁城控股总部表示,表带(打磨)部等部门之所以转换新的薪酬制度,是要使这些部门与其它部门保持一致。停工后,管理层已经同意推迟实行时薪制。 但上述知情人士认为,表带出模后,抛光、打磨等工序由人工完成,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工种,一般都是以件计酬,在订单量大的时候,会鼓励加班,提高产出。若以时计酬,可以按时分配工作量,在订单淡季,厂方可以通过控制工作时间减少产出,但是劳工的总体收入相对下降。
冠星精密表链厂属于冠星精密有限公司。冠星精密由西铁城香港支店表带事业部在1975年创立,1983年开始在深圳设厂,从事金属表带加工生产。1989年4月设立冠星深圳沙井工厂,该厂的生产范围逐渐由表带延伸至表针和开关,该厂所有产品均供西铁城使用。
西铁城集团去年销售总额为138亿美元,据业内人士估算,其中手表销售大约10多亿元,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销售市场。
据该公司2007年新制定的发展规划,近五年要保持5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而事实上,该公司在中国的手表销售额平均增长速度为30%多。
“冠星精密表链厂转换薪酬体制有便于管理的因素,但也可能有控制产能的因素。”该人士说。
瑞士钟表出口增速快
“如何粘住高端消费人群是钟表厂家的未来策略。”
1989年前,西铁城针对中国市场一直只以香港为销售点,在中国市场处于历史低潮。是年开始,在中国长大的住川龙夫开始中国广大内地市场调研,重振西铁城钟表中国市场。
到2006年,西铁城在中国市场销售各种型号的手表数量为20万只左右,按照销量计算,西铁城在中国市场的进口手表品牌中排名首位,但其销售额只有4亿元,在中国市场仅位居第7位。
2007年开始,该公司制定新的发展规划,不再对销售量提出任务要求,而是要求销售额每年必须增长50%以上。因此,该公司中国高层开始放弃石英表,重点提升光动能电波表、机械表等中高端手表产品的比例,以提高利润率。
中国消费者偏爱机械表。面对瑞士传统精密工艺,西铁城的钟表在机械领域只能处于二三流价位,其业绩增长速度远低于预期。2008年以来,该公司开始力推光动能电波表,走高科技路线。这意味着不再以追求市场销量的增加来满足业绩增长。
“中国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地增长。中低收入的人群市场拓展难度增大,因此,如何粘住高端消费人群是钟表厂家的未来策略。”上述业内人士说。 中国钟表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瑞士钟表出口至大中华区的总量有望增长15%。这个增长率仍然相当可观。但是,比起去年50%的惊人增长率来说弱了很多。
上月,中国大陆瑞士钟表进口量以63.5%的惊人增速增至1.340亿法郎,美国市场以1.293亿法郎(增长率为负10.2%)降至第三位。中国香港市场以2.877亿法郎(增长率20.6%)当仁不让地保持了第一位。其中,出口价格为500-3000瑞郎的钟表仅创下3.3%的增长率(按价值算)。而出口价格为3000瑞郎以上的钟表以接近10%的增长率上扬。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