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不断 深企抓紧转型
“我们刚刚开始拓展国内市场,打算首先在北京吃螃蟹。”廊桥总经理米长虹告诉记者,该公司从OEM加工到拥有自主品牌,一直以来主打国外市场,但考虑到国际形势和未来国内需求,廊桥也打算拓展内销市场。昨天,记者从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获悉,目前,深圳有100多个品牌正在拓展内销市场,有近40个品牌在内销市场上业绩优秀。
今年以来,欧债危机、美债危机让许多做外销企业的老总们都忧心忡忡,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新商机。记者调查了解到,深圳许多企业正在转型中,深圳钟表品牌今年以来,加速了拓展内销市场的步伐。
一直以海外市场为主打的伯尼表业,今年也加大了拓展内销市场的步伐。伯尼表业总经理朱福增介绍,过去一直有做国内市场,但投入力度不大。从去年开始加大了投入的力度,目前效果不错,在二三线城市网点建设比较成功,目前国内的网上销售也还不错。他慨叹:“海外市场风云动荡,做外贸风险较大也难以掌控,而国内市场好好把控,未来将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有利于有效管控风险。”
今年钟表外销市场很难做,这是在调查中钟表企业一直反映的焦点。为什么难?人工成本一年内翻倍,以前平均1000多元/月,现在平均3500元~4000元/月;原材料成本涨幅为20%~40%,有的表面成本几乎翻倍,更让钟表商颇难受的是:随着日本地震而引发的零配件紧张。“机芯供应一直很不正常。”钟表品牌商在向记者谈到业内困境时,最忧心的就是机芯问题。他们一度怀疑游资无处可去,进入钟表业内炒机芯。“总的供给是正常的,但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没有增长,机芯涨价却高达20%~50%。”价格涨得太多难以接受。一位老板介绍,一只日本机芯从100港元涨到120、140港元,这使得工厂一度不敢接外单。
“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不低,企业压力很大。”深圳市钟表行业协会秘书长朱舜华向记者透露,面对高成本,外销企业一直都在想办法,有的从提高工人效率着手,有的想办法降低原材料成本,有的想办法跨业经营,从钟表这一精密制造跨业到手机、模具等行业,但所有的办法都抵消不了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压力。留在深圳的钟表品牌企业经历了历次金融危机,对市场敏锐度非常高,进军内销市场是必然选择。
朱舜华介绍,国际形势不好高端手表受影响比较大。最近两个月以来,价格较高的进口表销量有所下降,但国产表的销量却呈现上升趋势。显然,国人对性价比的追求凸显了深圳钟表魅力,飞亚达、依波、天王等中国名牌钟表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市场,而后起之秀格雅、宝时捷、雷迈、雷诺等在内销市场也走得很稳健,预计未来国内市场上将有更多深圳钟表品牌。
(来源:深圳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