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 孙瑞
让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我国钟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进程,钟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端倪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钟表石英化进程和钟表生产加工基地向亚洲转移的趋势,珠三角地区以毗邻香港,独享特区开放政策,拥有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承接香港、台湾等地钟表工业的转移,以加工贸易和OEM代工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快速发展起来,其中尤以深圳和漳州为代表:今天的深圳已成为全球最带的钟表生产基地,占据全球钟表市场四成产量,而漳州则成为全国最大的石英挂钟、石英钟机芯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其中,钟表配件的全球占有率高达70%以上,石英挂钟占世界20%左右份额,石英钟机芯产量占世界的50%以上。
在珠三角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以钟表产业的加工贸易和OEM代工为特色的产业集群,迅速壮大了我国钟表产业的实力,为我国钟表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2008年末,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出口订单的减少,一批企业濒于破产,曾经盛极一时的产业集群普遍遭受重创。
“产业集群”理论的奠基人迈克•波特教授曾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为什么这样一种本来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强的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的产业发展模式,却未能在这一轮的风暴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呢?我们对比国外一些成功的产业集群后发现,分布在珠三角一带的钟表产业集群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
第一、绝大部分处于价值链低端,抵御风险能力差。长期以来,我国钟表产业一直受制于国外销售渠道,价格上缺乏话语权,以手表为例,近年来中国手表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70%以上,却处于产业链的最下游,利润不过占全球表业的10%。电子表的出厂价只有1元人民币,石英表也只有10元左右,机械表不超过50元,时钟产品平均出口单价2美元左右,而香港、日本、瑞士分别是5美元、8美元和200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企业通过价格手段规避风险的可能几近于零。
第二、集群内部产业链畸形发展。我国钟表产业集群仍然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和OEM,这种典型的“两头在外”的贸易结构决定了企业生存完全依赖于外部环境,原材料市场的波动和订单的变化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就钟表成品而言,原材料大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用工成本大约是15%~20%,近年机械手表再度升温,瑞士机芯奇货可居,价格不断上扬,而金融危机爆发后,海外订单锐减,需求的降低和成本的上涨直接导致分布在珠三角一带的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加工企业纷纷破产。
第三、集群内部企业竞争大于协作。内部产业链的畸形直接导致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同质化严重,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只是在产业链的一、两个环节做大,而不是从采购到销售整个链条衔接好,基本上没有协作和分工,低价成为唯一的竞争优势,由此造成利润摊薄,大量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企业根本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品牌和技术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