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奢侈品零售商巴宝莉、HugoBoss等近日陆续传出转型直营后,业界纷纷预测,奢侈品牌直营化是大势所趋,遭遇“过桥抽板”的代理商将被“边缘化”。然而,同样是代理商为主角的、奢侈品零售的另一种业态——奢侈品牌综合店却在悄悄扩张。在这似乎矛盾的市场局面中,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奢侈品综合店至少还有5年的生命期。
自2008年起,奢侈品行业就“流行”品牌商与代理商说分手的潮流,先是万宝龙、Coach、阿玛尼、GUCCI,再到今年的巴宝莉和HugoBoss,业界多数认为“直营化”已成为奢侈品行业的大势所趋。世界奢侈品协会欧阳坤认为,奢侈品牌全面直营已从零星之势走向如火如荼,目前进入中国的奢侈品牌有1/3已或将在今年取消代理商。
难道,真的印证了行业内那句魔咒:直营渠道的大举建立,预示了代理商与品牌商之间要分家?这在他们相识之初就早已注定?
让奢侈品品牌商做出如此决定的当然与利益有关。业内专家陈然认为,当初选择代理是由于对中国市场信心及经验都不足,但如今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强劲增长让奢侈品牌不得不调整在华战略,加速布局中国市场;而收回代理权,不仅可掌控利润,还可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某品牌人士还称,从综合成本核算来看,直营模式的毛利率会比代理模式高50%左右。
随着越来越多奢侈品牌选择直营,是否意味着奢侈品的代理模式已走到尽头?当业界均提出如此疑问时,记者却发现,另一种代理模式的奢侈品零售业态——奢侈品综合店,正在悄悄扩张。
2009年10月才成立的奢侈品综合店品牌CASA MILANO继在上海、大连开出三店后,将在广州五号停机坪(G5)开设其在广州市场的第一家店。CASA MILANO总经理陆伟告诉记者,其目标是今年春节前在中国市场的店铺数增加到10家,“目标会集中在省会城市。”
法国奢侈品综合店LUXOL88最近也放出风声称,即将进入广州市场,将布局战略拉至华南地区。另一来自意大利的奢侈品综合店P&G今年初也把店铺版图从北京开到南京。
G5市务总监朱志文告诉记者,随着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目前不仅逾八成的国际大牌都已入华,还带来了更多奢侈品销售业态,而综合店就是其中之一。
业界声音
综合店比直营店成本低
业内专家陈然指出,边缘化并非是代理商的宿命,“洗牌”才是他们所要真正面对的。CASA MILANO总经理陆伟认为,品牌商的直营化趋势确实是对代理商的一次洗牌,而经过此轮洗牌,代理商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也会越来越专业,最后会形成几大代理商品牌竞争的局面。陈然也认为,中国奢侈品行业会出现数量更精、实力更强、综合素质更优的“代理商寡头”,只要这些“代理商寡头”存在,代理模式就不会被“边缘化”。
在业内人士的眼中,以大代理商为主导的奢侈品综合店将是洗牌后的“寡头代理商”。
朱志文告诉记者,奢侈品在中国目前有三大零售模式:专卖店、百货商场专柜和综合店,奢侈品综合店在中国尤其是广州市场比较少,但此模式在日本、欧洲等国外市场并不新鲜。他认为,综合店最大的竞争力就是差异化的市场战略,“综合店在每个市场都会有独特的产品结构和品牌结构,以及会根据市场反应进行市场策略调整。”
朱志文指出,综合店一般由大代理商建立,产品品类比较单一,其中中国市场主要以皮具品类为主,这样就比单一品牌的直营店更专业,经营成本也相对较低。
奢侈品综合店P&G的相关负责人则表示,综合店的另一个优势还体现在价格上,原因是欧洲直接授权,可省掉中间环节的费用。
正因为综合店的自有优势,业内人士认为其一定有生存空间。陆伟认为,综合店至少还有5年的好光景,“不过随着越来越多其他渠道对此模式的关注,综合店业态在三五年后会出现更多竞争者,届时行业又将面临一次洗牌。”
品牌商与代理商分手事件录
2008年1月,万宝龙宣布收回上海国瑞信钟表有限公司代理权。
2008年,历峰集团旗下男装品牌登喜路逐步收回温州、宁波、杭州地区的代理权。
2008年9月,Coach从代理商俊思集团手中收回中国区零售业务。
2008年9月,历峰集团旗下品牌Chloé宣布,由香港代理商I.T集团代理经营的店铺只剩下苏州一家。
2009年12月,迪生创建与Polo Ralph Lauren合约到期,从而结束对该品牌的代理。
2010年5月,迪生创建与Tommy Hilfige对外宣布,将于2011年3月1日提前结束在中国内地的代理合作。
2010年7月,Burberry宣布将以7000万英镑收购其特许经营伙伴Kwok Hang Holdings位于中国内地市场的Burberry特许经营店。
2010年7月,Hugo Boss计划下半年在中国成立一家合资公司,目前已签署协议,Hugo Boss在合资公司中将占有60%股权。
(来源: 信息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