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特约撰稿人丁之方:中国因素在奢华手表市场中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大陆在Richemont的市场排行中名列第五,仅次于香港、日本、美国和法国。
对于在国际奢侈品消费中影响越来越大的中国因素而言,长期以来一直是处于“传言”的尴尬状态——人们只是从多个著名品牌的全球活动中无论是巴黎旗舰店还是伦敦店、日内瓦店所请的贵宾级大主顾都有来自中国大陆、说汉语普通话的买家,或者某公司总裁偶尔漏出的“估计中国人购买了我们一半以上的货品,按金额计算可能高到六、七成”等等中推测中国因素之重要,至于更加确切的统计数字则一直是比较模糊的或者是必须要花一段时间来认真研究一番才能够理出一点头绪来的。不过眼下,至少就手表这个不算大的行业来说,“传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数据所证实。
今年5月末,当Richemont集团的管理层面对投资商来回顾于3月31日结束的本财政年度时,与会的钟表专栏作家Joe Thompson发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公式——如果该品牌在中国生意兴隆的话,2009年便如一缕微风飘然而过;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2009便会令人难以忍受。表现最为糟糕的品牌便是那些“暴露”在——Richemont的主管经理们频繁使用的这一有着很生动的描述色彩的词语——“有毒的”欧洲和美国市场上。即将退休的Richemont集团总裁Norbert Platt这样描述到:“去年,如果你想要感受一下失望乃至绝望的滋味,那么你应该飞去美国。如果你不想眉头紧锁,那么你应该飞往远东。”应该补充说,尤其是到中国去——Joe Thompson在观察分析了Richemont集团各品牌的结果后,就注意到了一条适用于它们的经验性法则:哪些品牌在中国设立的专卖店达到两位数以上的,基本都能呼啸着稳健通过这场金融海啸,比如伯爵(Piaget)、江诗丹顿时(Vacheron Constantin)、卡地亚(Cartier)、万国(IWC)、万宝龙(Mont Blanc)。在中国开设的专卖店在个位数的品牌彻底失守阵地,比如梵克雅宝(Van Cleef &Arpels、积家(Jaeger LeCoutre)、沛纳海(Panerai)、朗格(A. Lange & Sohne)、名士(Baume & Mercier)、豪爵(Roger Dubuis)。因此,这位著名的钟表业专栏作家的结论是:中国在Richemont的市场排行中名列第五,仅次于香港、日本、美国和法国之后。古老欧洲和老牌美国并未完全被取代。当然,中国正在迅速向榜首冲击。这样的情形可能在全球经济复苏后会有所改变,但至少现在,我们生活在奇特的、全新的并且不均衡的钟表世界。在这里,品牌的成功直接决定于它在中国拥有专卖店的多少:十家或是更多,那么你的生意肯定不错;九家或者更少,情况便迥然不同。虽然这一生动有趣的说法多少带有论者的主观情绪色彩,但对比瑞士钟表联合会(FH)公布的正式官方统计报告,两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参阅附表)。
这里,或许应该再谈一下刺激Joe Thompson等钟表业专栏作家纷纷花功夫研究影响手表业发展的中国因素的直接动力——中国表的盛行。当然,所谓“中国表”不是指早已在艺术拍卖市场上价高难觅的百多年以前专为迎合清朝王公贵族而制造的珍珠珐琅古董表,而是去年今年大量出现在表市上传统风格的新产品——以简洁清爽、做工精致加上纤薄的表壳以及略带古典风格的均衡设计与温暖的粉金为特征。早在10多年前的世纪之交,亚洲的金融风暴加上欧洲的止步不前使得各大表厂都纷纷将目光推向了美国这个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将新产品设计得尺寸庞大且现代感、高科技感十足,以吸引好奇的美国人。然而美国市场的起伏不定却让各家吃够了苦头,无论是路虎越野车还是新款苹果电脑或者GUCCI时装的流行都会与手表争夺高端客源。眼下,金融危机下不断衰退的美国高端表市使得各家开始回归传统,老欧洲所欣赏的雅致内敛也是中国买家容易喜欢的,于是在今年年初的日内瓦钟表沙龙与巴塞尔钟表展上复古与怀旧气氛浓烈,一款款相对保守的设计在欧洲买家看来虽然创意不多但至少不算难看,而在不少中国买家眼里则会觉得这样更加纯正的经典欧风特别有吸引力。买卖双方一拍即合,在各大品牌相对克己的定价措施引导下,大部分厂家都收到了令人满意的订单。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丁之方 来自:《朝九晚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