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海”牌手表,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记忆:“上海”牌手表手表拥有着无与伦比的荣誉,就这样一个被公认的“中国第一名表”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05年上海表业有限公司推出10万元一只的“上海”牌手表,限量发行了50只全部预售一空。“上海”牌手表卖出国际顶级名表的“身价”。是什么让这个老品牌恢复了青春,她又走过了什么里程。上海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倪海明表示,卧薪藏胆这些年,现在是这个累计产量已达1.2亿只的“中国第一名表”向世界打响“上海牌”的时候了。
上海表业的变迁里程
“上海”牌手表的历史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类似,上海表业浓缩了钟表行业的变迁历程,也浓缩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变迁历程。
军队专业后进入上海手表厂工作的倪海明经历了企业辉煌、下滑、谷底、改革各个阶段。2000年,上海手表厂改制重组,正式成立上海表业有限公司,通过改制改变了经营理念,找准产品定位,老产品逐渐淘汰,从“为世界中低档机械表制造机芯”这一低平台起步,以OEM(贴牌生产)站稳脚跟后,公司开始逐步提高机芯的技术含量,逐步重新打出自己的“上海牌”,敲响欧美市场,并占据了国家机械表市场的半壁江山。
2000年正式运行的企业,当年实现盈利。2001年,在全国20家手表生产企业的机械表产销排序中,上海表业有限公司就分别产销61.9万只机械表和多功能自动机械表,出口总量位列行业前茅,公司以全员现价产值29.3万元与人均创利8万元,而为业内瞩目。2003年,上海表业又重夺龙头地位。到2005年累计创利达到9000多万元。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
倪海明认为,企业这几年完全按市场规律办,追求企业、技术、市场三者的一种平衡,一种和谐。无数事实证明,技术创新是企业活力的不竭源泉。企业重新焕发活力缘于创新——速度——品质——效益模式。从本世纪初起,上海表业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企业优势,紧贴世界多功能机械表发展潮流,开启了技术创新这台“发动机”,先后有目标、有重点地进行了产品的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能级,加大科技投入,适应市场需求。2000年新的上海表业运行的第一年,科技投入为148万元,占当年销售额的4.8%。2001年,公司投入240万元,占当年销售额的5.3%。2002年,又投入320万元,为当年销售总额的6.9%。2003年又投入500余万元,公司投入逐年增加。从“短平快”滚动式开发,到技术成果转移的高端产品深度开发,再到世界手表顶级的经典产品,使多功能机械表在国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上海表业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解决了许多工艺上的难题,提炼出不少适用于高新产品的专用技术。2005年公司成功研发出被誉为“手表制造技术皇冠上的明珠”的陀飞轮机芯。上海表业品种多样、款式丰富的产品连钟表界专家都惊讶不已。
倪海明认为,我们不能离开技术创新来谈市场发展,也不能离开市场来谈技术创新,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必须寻找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个结合点必须与企业现状相匹配。这方面要做好企业资源配置及合理运用,做好企业产品定位,逐步构筑巩固的产品平台,有序地细粉、提高产品层次,根据企业综合实力、产品市场认可程度、档次、投放数量平衡并寻找最佳节点。
“中国创造”并不遥远
倪海明认为,在现阶段手表制造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做好产品结构升级,提升技术含量,大力推进品牌建设,才能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从外延走向内生产性的根本转变。几年来的技术创新,我国的制表业在国际市场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整个行业机械表的产量、品质、档次、赢利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行业总体生存环境获得了明显的改善。但在产品创新中必须把握的几个问题。
实行错位竞争差异化的原则
目前,国内在产品开发上,“拷贝”、抄袭之风盛行。这种不良的风气最终带来的是同类产品铺天盖地,价格大战愈演愈烈,产品的赢利空间日益缩小,甚至亏损。所以,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错位竞争的原则,使企业和整个行业都能够得以健康的发展。
注重速度。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我们在产品创新时必须强调“一个速度”。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你比别人的速度快,先行一步,你就拥有更多的主动权,敢于领先是一种魄力,善于领先是一种能力。产品创新的时间差,直接决定着企业产品赢利水平的高低,速度也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握产品开发的节奏。我们强调产品的开发速度,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创新,还必须控制好产品推出的节奏。有句话叫做:“领先一步抢市场,领先两步打自己。我们要把产品推出的时间节点把握在老产品即将淘汰之时,或者竞争对手推出同类新产品之前,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得以更好的效益。
开发创新必须坚持高质量。高质量的产品才会有高利润的回报。瑞士表能获得高额利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过硬的产品品质。因此要成为能够长久持续发展的企业,就必须把产品的品质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并且贯穿于研发、制造等各个环节。只有我们在做精做好产品上下真工夫,中国手表高附加值的愿望才会得以逐步实现。
在产品开发中加强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企业和专业研究机构合作,进而建立一种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可以节约创新成本,实现资源、利益共享,还可以变劣势为优势,让优势更强大,这样,企业的生存空间将逐步扩大,行业的合力也会不断增强。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仍处在一个模仿为主,创新不足的阶段。知识产权优势,是在我们既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上形成的更核心层次的产业优势,短期战略上,我们制造业同仁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在“干中学“,发展实用技术,打造核心技术,扩展专利技术。就中期战略来说,要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促进不同领域先进技术和产品结合,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个性化生存能力。长期战略上,加强基础研究,加大资本和人力投资,创立和发展产品创新体系,提升产品文化内涵,营造全新品牌形象,获得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倪海明相信,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将真正成为世界钟表强国而不仅仅是世界钟表大国。与国际标准相比,目前我们有20%产品指标能达到国际水准,但5年左右时间我们大部分指标都能达到。“中国制造”并不遥远。(瞭望新闻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