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产品量多价低,进口产品量少价高,国产钟表虽然掌握了机芯技术,但由于外表工艺尤其是手工制作水平与外资相比差距大,在高端市场丧失话语权,连中端市场也日渐萎缩
据中国钟表协会最新统计,2006年国产机械表出口17552万只,出口额3919万美元;电子表出口7238.6万只,出口额90297万美元;机械钟出口1406万只,出口额4365万美元。同期,国外机械表进口60万只,总金额达29868万美元;电子表进口1850万只,金额为27394万美元;机械钟进口63万只,金额为1154万美元。这组数字耐人寻味,国产钟表出口量多价低与进口钟表量少价高形成鲜明对比。随着国外钟表品牌在中国的排兵布阵,原本就缺乏高端产品而一直在中低端徘徊的国产钟表是否如足球联赛的排名方式,进入“降级区”?
高端无踪影中端日渐萎缩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市场的国产和进口手表品牌大约有200多个,其中国际品牌60多个。国内6000元以上的高档手表基本上是瑞士知名品牌的天下,1000元以下的低档产品市场大部分被国内手表企业占领。即使中国加入WTO后关税下调,6000元以上的产品也不可能进入1000元产品的势力范围。因此,1000元—6000元产品范围是欧美、日韩、中国香港和内地各路厂商争夺的主要战场。
记者在北京王府井钟表城的国产表专柜看到一款标价为6800元的18K金的飞亚达男表。据销售人员介绍,这款表使用的是瑞士名表欧米茄的表芯,质量与欧米茄不相上下,要是换上欧米茄的商标,最低标价也得在5万元以上。原因是,欧米茄系消费者公认的高档表,与外国表相比,飞亚达充其量算是中档货,这是品牌价值决定的。
尽管国产表的质量并不差,却还是无法与瑞士名表相提并论。一位长期从事钟表业的人士称:“瑞士手表与国产手表之间的价格差,无法用倍数来衡量,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瑞士手表大多面向高端市场,走的是奢侈品路线,而我国的手表占领的却是中低档市场。
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之前,还将有超过10个瑞士钟表品牌进入中国;到2020年,进入中国并跻身中高档钟表市场的瑞士品牌将超过50个。“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钟表企业的境遇就变得更加艰难。”业内人士称,在1000—6000元价位的中端,集中钟表市场40%的销售额。瑞士以外的欧美、日韩及我国香港地区的钟表厂商,大都定位于中端。
而对于国产中低档钟表来说,盈利空间是微乎其微的,根本经不起丝毫风浪。于去年7月1日实施的欧盟《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就曾使汇聚国内钟表行业九成产能的珠三角钟表行业大为恐慌。广州市越秀区钟表业商会秘书长房仲伟称,仅此指令,我国普通钟表增加10%的成本,一套钟表整件则增加15%的成本。有业内人士笑称,如果按照足球联赛的排名方式,国产表现在正处于“降级区”。
不缺技术短板在工艺“中国手表卖到欧洲均价为12欧元,而欧洲手表卖到中国,基本上超过1200欧元。并不是我们的企业不想卖高价,而是我们的企业缺乏好的品牌……”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吴国华对中国手表的尴尬处境深表忧虑。
来自商务部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钟表产量已占全球市场的80%,而出口总值为20亿美元左右,仅占全球市场的10%。在国内市场,国产手表虽占有70%的份额,但销售收入仅占市场销售额的30%,远低于国外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额。而瑞士年产钟表仅占全球产量的3%,但出口额却占国际市场销售额的40%。
面对钟表业交易“量大值小”的现状,有人认为缺乏核心技术,没有塑造自己的品牌是主要原因。于是,国内大型钟表生产企业开始走自主研发、制造之路,希望拥有自己的机芯、表盘、表壳、表带等生产技术。如今,这些技术已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甚至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有人士认为,这为我国钟表业的崛起点燃希望。
但是,业内还有不同的看法。在谈到追赶瑞士、日本等钟表制造强国时,北京手表厂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技术不是问题,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完全有能力设计出国际水平的机芯、表壳、表盘、表带等,但在制作工艺上,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北京手表厂设计的机芯虽与瑞士手表没有什么差距,可价格只有瑞士的1/10。“问题就出在加工工艺上。”这位人士无奈地说,“我们也知道有差距,可瑞士同行对手表制作精细、认真的态度是我们暂时做不到的,我们现在大多是批量生产,若是完全手工打磨,成本太高。”
除去品牌与技术因素,制作工艺上的差距也使国产钟表与进口钟表的价值与市场份额逐渐拉大,“量大值小”则成为必然。改变这现状,国内钟表业尚需加倍努力,而不应坐等进入“降级区”。(来源:消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