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瑞士手表巨头斯沃琪(Swatch)交出了一份惨淡的半年报:销售额同比下滑11.2%,净利润暴跌88%,旗下欧米茄、宝玑等高端品牌集体“遇冷”。而集团将业绩崩盘的锅甩给中国市场,直言“销售额下滑完全归因于中国”。这一言论瞬间点燃舆论,也揭开了全球奢侈品市场一场深刻的“身份危机”。
一、Swatch的“中国困境”:谁在抛弃万元手表?
中国市场曾是Swatch集团的“摇钱树”:2023年销售额占比达33.3%,但2024年急跌30%,2025年上半年亚洲市场(尤其中国大陆-18.7%、香港-13.3%)成为拖累主因。
消费分级加剧:中国消费者不再为“身份符号”买单。胡润报告显示,2024年内地高端消费市场规模同比下降2%,传统奢侈品(腕表、箱包)跌幅超8%。
经济增速放缓下,高净值人群转向黄金等硬通货,高端腕表的金融属性褪色。WatchCharts数据显示,欧米茄、宝玑、宝珀二手市场价格指数一年内分别下跌2%、8%、14.3%。
年轻群体“脱坑”:曾是腕表二手市场主力的年轻人,在经济不确定性下更趋理性,连Swatch(500-2000元)都面临“性价比”拷问。
集团将问题单一归咎于中国,却忽视自身战略失误:高端品牌保值性不足、大众品牌被智能手表碾压、联名款稀释品牌价值。
华为、小米等智能手表整合健康监测、移动支付、AI助手,2025年Q1中国出货量同比暴涨25.3%,彻底改写“手表=装饰”的逻辑。
Swatch的“平替危机”:500-2000元价格带既无收藏价值,又缺乏科技属性,沦为“两头堵”。
斯沃琪尝试推出AI定制手表,欧米茄押注月球表IP,但“机械浪漫”与“数字效率”的矛盾难以调和。
行业分化加剧:历峰集团(卡地亚母公司)同样受困亚太,但珠宝业务逆势增长,印证“保值>品牌”的消费逻辑。
东南亚市场因中国游客减少同步疲软,斯沃琪大中华区批发业务暴跌30%,零售也跌15%。
北美反向狂奔:美国市场欧米茄、浪琴等品牌增长10%-30%,折射出中国不再是“万能解药”。
2023年斯沃琪中国占比33%,2025年已降至24%,未来或进一步滑坡。
政策与环境变量:中方对军工级稀土出口管控(同期民用稀土回升),或间接影响瑞士钟表业供应链成本。
劳力士靠稀缺性维系地位,爱彼皇家橡树靠设计破圈,证明“不可替代性”仍是硬通货。
宝格丽推出NFT腕表,百达翡丽联名游戏IP,用数字化打开年轻市场。
Swatch需重新定位:要么下沉做潮流配饰(对标G-Shock),要么上探高端收藏,放弃“中间态”。
Swatch的困境,本质是全球化时代消费主权的转移。当中国消费者从“符号崇拜”转向“理性价值”,当智能设备颠覆百年工艺的定义,腕表行业必须回答一个终极问题:是继续做时间的载体,还是成为情感与文化的容器?
来源:南城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