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10月30日表示,在上海“退二进三”的产业转型模式中,注重产业间的结构调整,而相对忽视了各产业内部的发展能级和质量,这一点值得反思。“十二五”期间上海产业发展须坚持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产业高端化发展思路。
周振华是在由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上海市杨浦区与东京都川崎市产业转型比较国际研讨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服务业徘徊的两个问题
周振华表示,2000年可以作为上海服务业增长的“分水岭”,之前呈高速增长态势,之后就进入了停滞徘徊期,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1.5%,远低于“九五”时期的15.1%,也低于同期GDP10.5%的增长速度。这导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2003年下降到了50.9%,之后一直在50%左右徘徊,2009年占比预计会超过56%,但这是由工业下降速度较快所导致的。其中有两点值得反思。
一是,城市产业结构与国家战略的关联性。为什么上海第三产业比重过了50%临界点之后,不能与第二产业比重拉开差距,反而陷入了一种胶着的状态?这须放到国家发展的大背景来看。整个国家处于工业化中期,“上海毕竟是中国的上海”,并且上海工业基础较好,产业之间配套也比较强,上海的发展很难脱离国家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二是,要反思产业结构高度化下的低端化倾向。“八五”以来,上海始终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规模化扩张替代第一、二产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但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形式上在往高度化发展,但还没有赋予其“产业内部、企业内部价值链提升”的内涵,一些高端产业领域里仍然有低端制造。
产业转型把握四个关系
周振华称,“十二五”期间上海要坚持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产业高端化发展思路。他建议上海产业转型发展中要把握好四个关系。
一是国家发展战略与上海产业发展的关系;二是产业转移与产业扩张的关系,转移一些制造产业,并不意味着让这些产业彻底消失,而应该是“带有扩张性的转移”,将生产基地转移出去,而把研发中心、运营总部依旧留在上海;三是产业领域高新化与产业技术先进化的关系,高端产业领域里依然有低端制造,不能全盘吸纳;四是传统产业与先进产业的关系,食品、服装、钟表等行业也可实现转型,如果有高科技支撑和创意元素的加入,完成可以转变成高附加值的产业。
|